長江,是中華之魂魄;三峽,是長江之精氣。
1994年,三峽大壩正式動工。2002年9月,三峽庫區開始漲水,135米以下完全淹沒,到2009年三峽大壩完工,三峽庫區形成,千古三峽風貌將完全改變。三峽水利工程總經費2039億元,淹沒13座城市,移民約113萬人,淹沒1208處歷史遺跡。
長江三峽包括瞿塘峽,巫峽,西陵峽,全程192公里。隨著世界第一大壩的出現,許多古跡名勝成為千古絕唱。 —— 旅行家雜誌
背景介紹
長江:長江又稱揚子江,長約6,380公里,發源於青海省格拉丹冬雪山,自四川省宜賓市以下始稱長江。從上游順流而下,匯聚了岷江、嘉陵江、烏江等百川千流後,奔流入東海。是中國最長的河流,也是僅次于非洲尼羅河(6,695km)和南美洲亞馬遜河(6,440km)的世界第三大河。長江及其支流沿岸共居住了4億多人口。
三峽:三峽西起四川重慶,東至湖北武漢,全長193公里,依序為瞿塘峽、巫峽和西陵峽。三峽大壩於2009年完工後,這個地區的景觀將有很大的改變,許多城鎮與古蹟將永遠成歷史。在長江上興建水庫的計劃於1919年由國父孫中山先生首先提出。
三峽大壩工程:所謂的中國三峽大壩工程即是在長江上興建水庫。這項工程為世界上最浩大的水利工程。大壩的蓄水池長約500公里、面積約15萬英畝,發電量可達180億萬瓦,電力足以供給偏遠的省份,而且還可以防洪以及便捷長江上游的水運。
大壩藍圖大壩概述
三峽工程壩址位於湖北省宜昌市三汁坪,距下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 38公里,壩區總面積15.28平方公里,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。三峽工程主要由大壩,水電站,通航建築物等三大部分組成。洩洪壩段位於大壩中部,水電站廠房位於洩洪壩段兩側。永久通航建築物均布置於左岸(面對長江下游,左邊為左岸)。大壩為混擬土重力壩,壩頂全長約2309米,壩頂高程185米,水電站分設左、右岸兩組廠房,分別安裝14台和12台水輪發電機組,單機容量70萬千瓦,總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,年平均發電量846.8億度。三峽工程動態總投資預計為2039億元人民市。工程總工期17年,分三個階段工程1998-2003年,為二期工程,水庫正常蓄水位175米,防洪庫容221.5億立方米,總庫容達393億立方米。
長江三峽工程竣工後,將發揮防洪、發電、航運、養殖、旅遊、保護生態、淨化環境、開發性移民、南水北調、供水灌溉十大功能,其中尤以前三項為最大效益。
發電的效益
水利水電樞紐在大壩建成、水庫蓄水後,大壩上游水庫內的水位與大壩下游的水位,就形成了一定的水位差。具有一定水頭和水量的水流,通過壓力鋼管沖動水輪機,和水輪機在一根主軸上的發電機也就跟著轉動起來,即發出了強大的電力。三峽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,年平均發電量846.8億千瓦時。它將對華東、華中和華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減少環境污染起到重大的作用。無論從裝機總容量來看,還是從多年平均年發電量來看,在一定時期內,都將是世界上第一大水電站。
防洪興建
三峽工程的首要目標是防洪,可有效地控制長江上游洪水。經三峽水庫調蓄,可使荊江河段防洪標准由現在的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。
航運方面的價值
三峽水庫將顯著改善宜昌至重慶660公里的長江航道,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港。航道單向年通過能力可由現在的約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,運輸成本可降低35-37%。